舒适圈
生活中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所以我们感到很轻松、很自在。

但是,一旦我们跨出这个圈子的界限,马上就会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我们会感到陌生、无助、不知所措,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跨出这个圈子,尤其是一部分中国留学生。

出国前曾幻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海外朋友,但实际上很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都没能交上一个要好的外国朋友,国内其他地方的方言倒是学了不少。

随着留学和移民浪潮的兴起,国外华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华人圈就成了海外留学生的舒适圈,甚至只要学生成绩足够好,完全不和外国朋友交流也可以过得很好。

一个人的见识不应该被圈子所局限,圈子外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走出“能不说英文就不说英文”、“能不问问题就不问问题”以及“能不尝试就不尝试”的舒适圈,那些幻想的事情正在一步步实现。

1、多说英文

很多留学生都有相同的困扰——语言不够好,自己又不够主动,所以很难加入到外国朋友的聊天当中,就算加入了,那点撇脚的英语也很难进行顺畅的沟通。

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要在国内就学好英语以外,去到国外也要主动开口讲英语,在全英环境下耳濡目染,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2、多问问题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课堂上最不想听到的应该就是“上黑板做题”“起来回答问题”以及“还有什么要问的”。

因此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显得“不合群”,当印度留学生操着一口“咖喱味”的英语和教授、同学交流时,我们的学生往往一言不发。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就算在课堂上没有听懂或者有疑问,很多中国学生宁愿选择带着疑惑继续听下去也不会选择提问。

在课堂上一定要积极主动和教授、同学交流,遇到问题要主动问,因为疑问多了可能学业就跟不上,而且,国外教授不在意你的英语水平,你在课堂上越活跃,越有可能获得教授的欣赏。

3、多尝试

国内大学生都有一条“准则”——60分刚好,多一分都是浪费,对很多集体活动或户外活动表现都不积极,因为他们是抱着“能顺利毕业就行”的心态来上大学的。留学生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对于课业以外的校园活动,很多留学生会选择不参加。

首先要改变“顺利毕业就好”的心态,其次就是不要害怕失败,一些看似无用的活动,其实非常有助于结交一些国外当地的人脉,所以不要抱着“去了也没什么用”的想法,只有迈出第一步,才能收获剩下的99步。

4、多和外国人玩

固然,说母语、和生活习性相近的人一起玩,会更加容易,吃火锅、唱K、组队开黑打游戏......相似的快乐只有经历相似的人才懂。

但是在华人圈呆久了,那些滋润的日子会使你越来越不想走出去。除了要参加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还要多参加国外大学的本地社团,有助于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更容易接纳异国文化。

国外的华人圈就像一个从国内搬运到国外的巨大温室,里面都是熟悉的土壤和环境,为初到异国他乡的中国留学生,阻挡跨文化交流的不适,化解孤单。

但走出这个舒适圈,我们往往能收获更多可能性。

虽然走出舒适圈会带来短暂的不适,但能收获更多的机遇和成长,心理学上管这个叫“延迟满足”。

*部分图文整合自新地平线NewSkyline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