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人们对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的热情日益高过传统节日,人群当中出现了抵制西方节日的声音,有学校甚至直接发通知禁止学生“过洋节”。

但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真的有效吗?

抵制“洋节”的背后到底在抵制什么?

而抵制这些“洋节”的目的是什么?


西方的圣诞节原本饱含宗教韵味,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的重要日子,但传入中国以后,就别有一番韵味了:在孩子眼里,圣诞节可以收到礼物;在成人眼里,圣诞节可以打折促销。

不管什么目的,圣诞节都可以让他们快乐,其实这也是大部分国人过西方节日的原因,不与宗教、国籍、历史等任何因素挂钩。

图源:网络



反对者到底在反对什么?


反对者们反对过西方节日,其实是在担心一个问题——悄无声息的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随着时代变化,世界和平是民心所向,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由明面的刀枪战火转为悄无声息的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软硬实力之间的较量。

以文化为例,反对者们认为文化优势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垄断文化相对弱势的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侵略。文化侵略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种是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反对者们以日本动漫文化、游戏产业文化侵略作为支撑例子。不可否认,日本动漫到目前为止几乎占据了国内市场,国产动漫很难从中分得一杯羹。

2016年,国产动漫《大鱼海棠》在众多期待中上映,虽然取得了5.65亿的票房,但是相比同年的日本动漫《你的名字》,票房还是低了0.11亿,还被部分网友认为涉嫌抄袭日本动漫《千与千寻》。国产动漫要获得国内大多数观众的认可甚至走向世界,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图源:网络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支持者们认为有意义的西方节日可以过,过度害怕文化入侵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全球化发展下中西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接纳舶来之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本土化。

国家虽然不支持、不提倡过西方节日,但是也没有禁止民间过“洋节”的规定。



如何正确对待西方节日?


因为害怕文化入侵,国内群众数典忘祖,而简单粗暴地抵制以西方节日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这样真的有用吗?

答案是显然的,这样做不仅没有作用,反而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这跟“不转不是中国人”是一个感觉,靠发通知抵制不了西方节日。

其实文化最重要的意义并不是仅仅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还包括让我们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种存在的意义就是活在当下,珍惜生活,拥抱生活。节日的存在就是赋予我们一种仪式感,在这种仪式下,我们以爱的名义团聚在一起,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共度欢乐时光。

而在推杯换盏之间,某种历史的声音其实就在我们身后响起,没有人会忘记自己的祖宗源头、家园故土,关于深厚的文化涵义也将在我们心底沉淀。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现在祖国的未来也很喜欢西方节日,怎么办?

与其一味禁止西方节日进校园,不如思考如何让传统节日更深入人心,这才是治标治本的关键。

从黄帝时代算起,中国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很多节日都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抛弃的。

在每一个传统的重大节日来临之前,是否可以抽出半天时间,以班级为单位,给大家普及传统节日的历史和典故,播放一部与节日相关的纪录片?是否可以在重大节假日时减少一点家庭作业,给学生多一点自由活动和安排的时间?不要让学生觉得假期就是用来写作业的......

对于西方节日,也应该大致向学生普及它的历史与起源,而过与不过,应该是学生自己的选择,学校、家长可以适当引导,但不应该过多干涉,也不应该成为衡量爱国与否的因素。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文化入侵的区别在于一个“度”字。举个例子,圣诞节可以用圣诞树、圣诞帽、五角星等装饰房子,但是不过圣诞节,不能成为“土”、“不赶时髦”的标志。

图源:网络

其实,文化渗透是相互的,在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大陆时,中国文化向西方的渗透亦是无法阻挡的。

因此,客观地说——西方文化威胁论真实存在,但东方文化的魅力也让西方眼前一亮。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文史丽影、郎言志、程子告白、北京晨报等作者和媒体,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