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中小学延长寒假,父母和孩子在家朝夕相处的时间也增加,这段时间父母如何启发、引导和教育孩子,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毕竟,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在课堂上,也在朝夕相处的生活里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对人们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许是一个家庭教育的重要契机。

过去,培养孩子养成勤洗手等卫生习惯挺费劲,病毒来了就比较容易做到。

更深一层说,以往许多概念儿童是难以理解的,譬如祖国、国际、社会、责任、价值观等,而全民动员的防控疫情过程,将这一切变得非常具体形象。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父母的责任是给予正向的支持与引导。

这段经历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就像2003年的非典对于我们一样,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记忆。


图源:网络


1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的紧张和恐惧吗?

面对孩子的恐慌信息,有的家长告诉孩子不要害怕,自己却紧张得不行,这给孩子传递的是矛盾信息。

家长应该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恐惧,同时引导孩子接纳并认识自己的紧张情绪,通过科学的防疫措施和生活学习的合理安排,来规避风险,降低恐惧情绪。

家庭教育的关键永远是榜样教育,而非语言教育。

不管是在关键时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永远比父母对孩子讲了什么大道理更有影响力。


图源:网络


举个例子,谣言似乎总是和灾难形影不离,这次疫情也不例外。网络上有很多媒体或个人总是散播各类谣言,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或麻烦,比如专家说双黄连口服液对抑制疫情有效,第二天药店里双黄连口服液,连牲畜用的都卖脱销了。

面对铺天盖地、真假参半的网络信息,父母不妨引导孩子如何分辨信息的真伪,从信息泛滥中找出自己想要的正确信息,有助于孩子明辨是非,养成批判性学习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对孩子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图源:网络

2 家长如何向孩子解释问题?

孩子喜欢观察与好奇,但同时也缺乏知识和经验,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应该向孩子解释些什么,如何解释,考验着家长的水平。

比如,一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可能想出去玩,家长不允许,孩子就会问“为什么疫情期间不能出去玩呀?”、“什么时候才能出去玩呀?”这类“不好答”的问题。家长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回答这些问题,不能简单用一句“国家不允许”或者“等疫情好了就可以出去玩了”,因为这样说孩子还是不理解,或者会延伸出更多类似的问题。

家长可以上网找一些关于本次病毒的儿童版科普视频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病毒是怎么“工作”的,用假设法给孩子解释问题往往更有效

举个例子,假如今天他出去找他的好朋友小A玩了,在路上他接触到了病毒,他和小A一起吃饭的时候病毒可能就跑到小A身上了,这样小A就要去医院,以后可能就不能和他一起玩了。加上之前给孩子看的病毒科普视频,孩子通常能理解到为什么这个时候不能出去玩。


图源:网络


疫情夺去了一些人的生命,如果孩子问到死亡,该跟孩子谈些什么?

面对死亡,家长要正视问题,不能回避,温和、耐心、正面的回答会减少孩子的疑问和恐惧,使孩子心理上获得成长。

孩子大约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知道死亡的存在。特别是身边有亲人去世或者小动物死去,都会让孩子更直接地意识到死亡的存在。

有的孩子会对生命的问题产生好奇,比如“我从哪里来?”“我的生命会持续多久?”“小狗的生命去了哪里?”,这类问题很多家长无法以孩子的视角去解释,但是又不得不解释,怎么办?

面对这类可能“答不上来”的问题,家长面对问题的态度往往比如何回答更重要。

如果家长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抱歉,这个问题爸爸妈妈暂时也不知道呢,你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学习这个问题吗”,通过积极的引导,既不打击孩子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遇到问题的思维习惯。

面对可以解释的问题,家长要以积极的解释风格去回答。

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解释风格,积极的解释风格是把困难解释为暂时的、偶然的、非人格化的,认为困难是可以改变的;消极的解释风格则相反。积极的解释风格导致人自信和乐观,消极的解释风格导致人悲观和绝望。

面对死亡、灾难等比较沉重的话题,家长首先要正视问题,因为问题始终存在这个事实不会改变,以相对轻松的语调解释或表述沉重的话题,有助于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给予孩子心理上充足的安全感。

面对这次疫情,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虽然病毒带走了一些人的生命,但是正是因为那些过年不回家,在医院照顾病人的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士,很多像你一样呆在家里不出去的人,以及那些为湖北省捐献口罩、防护服的热心人士,还有很多默默为这次疫情做贡献的人的共同努力,才让病毒没有带走那么多人的生命,等春天来了,我们可以脱下厚厚的外套的时候,病毒就消失啦!”,面对未成年的孩子,家长说话做事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


图源:宝宝呵护搜狐号


在孩子面前,家长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观察者、陪伴者、示范者和引领者。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一朝一夕,防疫期间的良好家庭教育会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本文部分内容整合自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侵权


文/章/精/选

1、TSC赴美汉语教师项目再次启航

2、相聚伯克利音乐学院,与王力宏、刘宪华、王源、张杰做校友

3、高考没考好怎么办?“美国公立大学直通车计划”圆你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