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位教育名人跌下神坛,原因竟然又是老套的“学术不端”问题。
胡红梅,原广东省深圳市如意小学副校长,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广东省唯一一位入选人)、2017中国“全人教育”候选人、2017深圳市百姓学习之星、感动深圳教育人物、2016“阅读改变中国”十大年度点灯人......
在教育界有诸多名誉傍身的她,怎料有一天竟会被揭发“抄袭”。
据报道,胡红梅曾在其多部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抄袭别人的著作,将里面核心的、精髓的部分通过摘抄、修改等形式据为原创,最狠的是2015年竟然整本抄袭了台湾作家林玫玲的《假如要有学习单》(2008年出版),连作者自序都没改。
◆ 胡红梅参加2019年第十五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照片,图源“亲近母语”
为何要严厉打击抄袭这类学术造假行为?因为这不仅直接侵害他人权益,还会带坏不良风气。人人都抄袭,就没有人愿意做原创了。学术界不创新,教育界势必受影响,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
学术造假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行。剽窃不仅是不诚实的表现,更反映了一个人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到什么程度。
教育是百年大计,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所以我们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很高。
不管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名作家,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胡红梅都没有起到正确的带头作用。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三观要正确,才能教她的学生明辨是非,当学生误入歧途时,才能引导学生回归正道。
小学和初中是学生思想塑形、性格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老师有着很大的启蒙作用。如果学生的老师是一个剽窃他人作品的小偷,我们要如何相信他能把孩子教好?如果有一天一个学生告诉老师,另一个同学偷了她的作业本,并把名字改为自己的,老师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吗?是告诉被偷作业本的学生“你再回去重新写一本,并且这次要放好不要被偷了”,还是让被偷作业本的学生拿出证据证明作业本是她的,拿不出来就说明她撒谎?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以身作则。教育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言行一致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
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如果做不到言行一致,学生怎么会信服老师传递的道理、观念呢?得不到学生的信任,老师怎么开展好知识传递、人格塑造等教育工作?一边要求学生要“行得正,坐得直”,一边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些“偷鸡摸狗”之事,这和那些道貌岸然、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没有本质区别。
只有对学术不端持“零容忍”态度,才对得起那些兢兢业业、认真耕耘的老师,以及相信学校相信整个教师行业的家长们。
学术不端为何屡禁不止?
前有“不知知网为何物翟博士”,后有“花式抄袭胡校长”,学术不端行为为何屡禁不止?
有利益就有人愿意冒险。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利益的诱惑是重要原因。
明知论文抄袭被查出来会取消学历,但为了顺利毕业,还是变着法抄袭;明知代写论文违法,但只要价钱给到位,总有人愿意代劳;明知受贿发表论文会被丢掉饭碗,但为了多拿一份钱,还是存在侥幸心理;明知抄袭、作假会身败名裂,但为了晋升、评级、出名,仍有人铤而走险。
环境不透明、查处力度不够是关键原因。每次曝光学术不端事件都能引起轩然大波,但仅仅局限于人们重点关注的那段时间。网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奇闻逸事,人们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上。关注的人少了,舆论压力下去了,行业监管松懈了,“交易”也就可以继续了。
当学术不端带来的收益大于受到的处罚时,这种行为是很难禁止的。
国外被认定学术不端有多严重?
学术造假等行为,与身份、年龄、地域没有关系。
但在打击学术造假方面,不得不承认,美国等海外国家要严格很多。
美国留学生应该都知道,一丁点的学术造假行为,都有可能会葬送自己的前程,轻则这门课不及格,重则直接取消学历,遣送回国,甚至是面临刑罚和巨额罚款。
如果一个留学生被抓到论文代写,抄袭等行为,留学生活基本上就结束了,不仅拿不到文凭,而且几年内甚至终身不得再申请该国的大学,要想再申请该国的其他签证(比如旅游签证),恐怕也很难了。
今年1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读大一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海关被查出微信聊天记录中有“代考”、“代写”等记录,被当场遣返回国。根据律师分析,即使后来学校给她新的I-20去办签证,通过率也不高。
最后,希望每曝出一次学术不端的新闻,都能给那些还在暗处没被发现的人一次警醒,及时停止这侵害他人,危害行业和社会的行为。
*本文新闻消息来源于中国青年报,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