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者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们从小就在国内接受教育,但只因加入了外国国籍,就可以免高考,以国际留学生的身份直接面试即可轻松进入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这是“国际高考移民”现象向我们呈现的尴尬场景。
于国内众多高考生而言,这十分不公平。不仅如此,这类“假老外”还占用了国际留学生的名额,不利于我国高校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为了打击这类高考移民现象,教育部近段时间修改出台了《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留学生在最近4年(截至入学年度的4月30日前)之内有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一年中实际在外国居住满9个月可按一年计算,以入境和出境签章为准)。
该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但国内高校在留学生招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1、不得不说的两大问题:质量不高和区别对待
这两个问题一直是网友热衷于吐槽的问题。
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国内高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高校对优秀国际生的吸引力还不够,但为了应付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指标要求,只能降低留学生招生标准,同时也给了很多“国际高考移民”可乘之机。
这一局面不改变,将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形象。
而民间反感优待留学生的问题已经不是新鲜新闻了,比如搬宿舍,国内学生要自己搬,留学生则有学校帮忙搬;留学生住宿条件通常比国内学生要好;留学生申请高额奖学金的几率也比国内学生要高很多......
但在美国,国际留学生根本没有任何优待可言,大学不会给国际生单独开课,单独考试,也不会特意降低入学和考试标准。不光是美国,国外大学对留学生几乎都没有优待,甚至在某些方面待遇还不如本地学生,比如学费,就连与中国关系最近的俄罗斯也并没有给中国留学生“绿色通道”。尽管如此,每年依然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前往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地求学,追根朔源,还是学校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包括高校实力、教育方式、人文气息、学术氛围等。
“外国留学生不是韭菜,不可能按照计划种一茬割一茬,当你把人数、而不是质量作为绩效,地方行政必然求量不求质,把发展经济的逻辑,甚至填表的能力运用到教育上,用招生引资的手段搞教育,拉到的人头越多越好,目标是发展中国教育,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实践起来却是和传销一样拉羊,具体手段则和大跃进时期放卫星一样...为了拉人头,就会客观造成今天看到的待遇不平等,被人揶揄为‘中国人不如假洋大人,假洋大人不如真洋大人’,甚至一些落后地区为了完成KPI,各种献媚,也就有了留学生很容易申请补贴,奖学金超过一线白领年收入之类的怪现象。”
对留学生搞教育,其实是在搞未来的外交,尤其是中国正在大力推行“一带一路”。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要做大做强都需要敞开国门,结交更多朋友,拓展国际化合作,而留学生是承载这一切的最好载体之一。
2、问题与需求并存,中国高校应该如何应对?
国家发展需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来”除了技术、资金等,最重要的还是人才;而“走出去”的那些留学生,其实也在无形之中对外输出了中国文化、理念、语言等。
我们不能单方面阻断外国留学生或中国留学生流动的可能性,人才流动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相反,在全球化背景下,吸引和留住人才(国内和国际)比阻止人才流动更有用。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们说中国高校排名在提升,但留学依然必要。
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客观看待,辩证分析。
中国高校要解决吸引国际优秀人才难的问题,必须要在课程、科研、师资、教学手段、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比如课程方面,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的教材,增加部分英文授课的课程;在科研方面,国家要加大资金支持,科研费用申请和支持应该透明,重点扶持意义重大的科研项目;教师要改变上课照搬书本的方式,多结合当下最新案例,熟悉专业领域市场需求,调整教学方案......
教育是百年大业,不能像发展经济一样带有太强的功利性。中国基础教育很扎实,高等教育却吸引不来大批优秀的国际学者和留学生;反观美国,基础教育可能不如中国,但是每年申请美国大学的留学生数不胜数。打击“国际高考移民”只是第一步,中国高校在留学生招生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逐个击破,才能吸引来更多真正对中国友好、热爱中国文化、崇尚中国教育的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