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寒窗苦读12年,高考考上一所985或者211大学,人生的后半场起点就会比别人高出许多。这是国内大部分学生的现状。

据统计,全国目前共有1265所本科院校,仅有39所985院校和116所211院校,而2020年约有874万高校应届毕业生,这些学生中大部分没有名校光环,也不是世族贵家。

他们“大多出身平凡,要么来自不知名的乡村,要么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和当下学霸‘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端家庭形成了鲜明对比”。广为诟病的高考,成了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决定了人生下半场的高低走势,以及下一代的成长环境


中国学生逃不掉的应试化教育

应试化教育,又称“填鸭式教育”,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且十分看重考试成绩。作为“过来人”的老师,他们擅长分析出题思路,总结考点和答题技巧,经验丰富的老师甚至能“预测”高考题目。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很少反驳、质疑老师,因为老师是权威的,没有老师的引领,高考复习就如大海捞针,容易“get不到重点”。

应试化教育环境让学生失去了挑战权威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副作用极容易被带到大学中,与大学人才培养方式和目标相悖。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刚刚脱离中学时期压抑的环境,品尝到“自由”的硕果,自然不能再用教育中学生的方式进行教育,看着日渐减少的出勤人数、毫无生气的课堂氛围、不够扎实的专业基础,大学老师无奈又无法改变。


中学时期的老师、家长,总认为将孩子送到大学就万事大吉,但中学教育的后果,大学老师才有更直接的感知。我在具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的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大学时代的严苛压力,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


高考改革是个大工程,牵连到大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涉及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青少年学生和家庭,只能从局部开始实验,不断试错、不断改进,这个过程,漫长又艰辛,但必不可少。

近年,英美大学的申请制度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有人建议取消高考大学改为申请制,也有部分大学尝试在外国留学生入学或博士招生上采取申请考核制度。这项改革虽然像高考一样广受诟病,但这也算是一种小范围试验,试验成功最终会推动高考改革,试验不成功也是为高考改革积累了经验。

要知道,申请制度在我国各级学校成功实行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不仅没有成套的体系,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极容易让不少拥有“招生特权”的人钻了空子,反而不利于教育的公平化。

中国最早选拔人才的方式为世卿世禄制度,后来因为弊端太多,到了汉朝改为察举制。察举制最初确实让很多有真才实学但没有身份背景的人登上了仕途,但察举制的推荐权往往在贵族、官员、士族世家手中,所以越到后期弊端越显现——有真才实学的因为没有关系得不到推荐,而不少小人,通过贿赂、攀关系,走上了仕途。

在条件未成熟的情况下申请制带来的弊端,势必和察举制有异曲同工之处。

总之,从宏观背景来看,中国学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摆脱不了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化教育,普通年轻人在享受相对公平教育的同时,也要承担其副作用的风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二本院校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9月开学季,希望各位新生们都能做好大学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实现明天理想的唯一障碍是今天的疑虑.

The only limit to our realization of tomorrow will be our doubts of today.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BCC微信公众号:BCC国际留学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