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海洋大学下水道冒溢上热搜不同,北方民族大学最近因为“女德课”被广泛关注。尽管目前关于老师完整的上课内容还未公布,但舆论的风向已经倒向了学校和涉事老师。
该校基础教育学院2018年曾在其微信公众号介绍过该课程:
“这次要介绍的是任X晴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本周任老师的课程内容为女德教育,女德教育中如孝敬长辈、尊重丈夫、善教子女、勤俭持家、温柔谦和等优良品德对于当前提高女职工道德素养、扮演好家庭角色和家庭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单从本段文字介绍来看,该课程开设的初衷和方向没有问题,不过目前该公众号已经删除包含该篇文章在内的全部文章。
高校或老师如果打着传统文化的名义公然传播女德,企图奴化、压迫、限制女性思想,那就应该零容忍,重拳出击,国家对此也是明文禁止;如果学校或老师仅仅只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向学生介绍、评析这一类现象和内容,而并未作出任何直接/间接引导或者提出效仿要求,那就应该“有一说一”。因为这些现象、内容作为历史的遗物,不管好与坏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反映着我国古代社会的现状和历史的变迁,也映衬出现代女性思想解放成果的来之不易,警醒人们珍惜当下生活。
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具备自信、自强、包容特征的新时代中国接班人,面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时,应该正视其存在,并以此为警醒,客观分析,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管是文化大革命还是女德,坦然面对永远比避而不谈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当代未成年人性教育亦是如此。
就目前网络上已经出现的资料来看,并不能完全确定该老师就是在借中国传统文化之名宣扬女德思想,事情的导向可能会有多种结果,在事情未明朗之前,各位“吃瓜群众”应多些理性与耐心,有必要冷静思考,各媒体也应该严谨措辞,毕竟网络暴力导致的悲剧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历史——每个人的必修课
在中学,历史作为一门必修课,常常因为背诵内容多、上课无聊而被学生们“嫌弃”。
但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考试、洗脑,而是为了让我们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去分析过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中发现总结个人成长、社会运转、国家兴旺的规律,使下一代的教育更加生动和有力。
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应该“始终对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充满敬畏之情,既不过过度解读,又避免简单判断”。
传统文化(既包含精华也包含糟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时代产物,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其中有一些是不合理的,被人们认为是“不应该的存在”,但对于几千年前的社会来说,却可能在维系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少在当时是没有更好的内容来替代的。
然而,“时空背景的巨大变化使得今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容易发生偏移。这种偏移体现在研究者很难客观还原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因而也就无法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去理解历史事件演进的前因后果和内在逻辑”。
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敬畏、包容、自觉,以史为鉴,在细节与全局、过往与当下的贯通中审视,我们才会有深邃的思想和深刻的灵魂,始终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在激荡中保持一份从容。
今天,我们谈起女德犹如洪水猛兽,是因为我们见多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害怕我们自己或下一代在不知不觉中被控制思想,历史重蹈覆辙。有这种认知和担忧是正确的,但闭口不提或刻意回避多少有些掩耳盗铃的意味。
与全面禁止谈及女德相比,从小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或许更容易避免学生陷入各种“女德”、“男德”的圈套。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BCC国际留学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