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样化的,但疫情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点好处——加速全球合作,加深国际联系。
疫情阻断的交通、物流、贸易、观光旅游等国际性业务,打破了相关企业的营收平衡,致使当地劳动力就业深受影响。
疫情引起的连锁反应,让人们愈发意识到“全球化和国际化大的趋势不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或者任何一个病毒能改变的”,国家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大浪之中去,而这又会“反哺”全球人才流动和国际教育。
疫情给国际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国际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输出国和接收国意义重大,尤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国和美国。
2018年,留学生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达447亿美元,为美国提供了约46万个就业岗位。
同样地,留学生对语言培训、留学申请、国际学校学位等各方面的需求,也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相关企业和机构,这些机构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每年缴纳的税收,以及带动起来的周边餐饮、外卖、快递等行业,都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疫情对国际教育的冲击远不止于经济影响。若国际教育停滞,留学生人数锐减,势必加重国内发展内卷化问题。北京晚报11月29日报道,在2021年国考中,157万考生竞争近2.6万岗位,平均竞争比约为61:1,国考报名已经连续10年达到百万人以上。国考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高考、研究生考试、毕业生春招/秋招的竞争势必也会增多一分。
不过,疫情对国际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线机遇。
疫情加速了教育与科技的结合。
疫情之前,网络课程更多出现在校外培训机构,学校依旧以传统的线下课堂为主体,而疫情则逼迫着学校迅速尝试使用新科技。在数字时代与知识爆炸时代,教育的需求需要与时俱进,教育体系的每一次革新,科学技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疫情之后,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也许会更快,更多,更好。
疫情虽然让留学陷入了一定的困境,但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和素质能力的培养的需求并没有改变。基于这样的目的,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国家依然不愁没有留学生群体。
海外高校为了增强对留学生的吸纳能力,将在留学生数量庞大的国家建立更多合作办学性质的学校,或者与当地知名高校合作开展访问、交换、联合培养等项目。
例如,美国顶级名校康奈尔大学与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开展合作,这些学校将接纳因疫情无法返校的中国留学生。
12月初,联邦法官裁定特朗普政府H-1B签证限制新措施无效,这意味着中国留学生毕业后依然有较大几率留在美国工作,签证的开放使得美国留学依然市场广阔。
艺术留学燃起“升学热”
国内艺考竞争的增大,也使一部分学生将目标转向国外大学。
据2020年留学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艺术留学人数不降反增,并且向日本、韩国以及北欧国家流动。也许是由于纯艺术类大学申请竞争过大,很多学生开始向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靠近,并且跨专业申请的学生人数也在增加。
中国的历史、文化很悠久,但中国人的艺术素养和水平却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艺术类人才的市场依然巨大,尤其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领域类的艺术人才,如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行业薪资水平是可观的。所以,会“艺”技之长对于当代学生来说,不仅对就业有帮助,也有助于提升个人幸福感。
相比于国内“快餐式”的艺术生培养模式,国外大学对艺术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其个性发展和跨领域学习。这也是艺术留学燃起“升学热”的原因之一。
“国际教育首先不是西方教育、不是英文教育,它一定是培养具有国际情怀的,能够在多元的环境下能够连接、生存、沟通,能够去发展的能力的教育。”
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孩子不仅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让别人认同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手段来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也要勇于创新与挑战,而不一味是“求稳”。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不能简单用KPI来衡量它的成就,面对教育,需多一分坚持,少一分功利。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BCC国际留学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