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知道上网打游戏,成绩考得那么差,还要不要脸?”
“你凭什么说我?你不也天天上网聊天,刷淘宝,我们家的钱都被你花光了。”
公交车上,一位年轻的母亲和她七八岁的儿子在争夺手机时发生了争执。
孩子的盛气凌人令人唏嘘,有过相似经历的父母们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对孩子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
育人者先育己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群体的警言。今天,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为人父母。
正如董卿所言,“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没有规范自己言行的意识,认为孩子还小,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孩子的性格、三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通常是模仿父母得来的。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分科,不考试,不计时,孩子每天都在上,“学习”效果直接内化为行为。
还记得前段时间轰动一时的“小岛里的大海”事件吗?
事件回顾——
一名一年级学生因违反校规被班主任罚跑操场十圈,孩子用了半个小时走走停停终于完成了“任务”。
得知消息后的家长却不乐意了。不仅向当地教育局举报班主任体罚学生至吐血送医抢救,还通过编造“老师收礼”、“被老师威胁殴打”、“虚报孩子健康状况”、“注册微信冒充其他家长诋毁老师”等谎言,在网络上大肆炒作,以达到让学校开除班主任的目的。
最后,虽然这位家长因为自己的言行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但教育者们会思考:这种现象会不会给孩子传递一种错误的观念,即通过夸大事实或歪曲事实可以引起关注,达到自己的目的,导致孩子逐渐养成说谎的坏习惯和虚伪的性格特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经过多次的模仿,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如果父母为了目的不择手段,那么孩子也必将“有样学样”。
谨防“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如今,家长们尤其注重孩子的知识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习惯和规矩的培养。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这些家长要么暴跳如雷,轻易动用棍棒教育,越打越叛逆,要么毫不在意,教育孩子时一笔带过。
这两种教育孩子认识错误的方法都是不恰当的。
孩子犯错,即行为“出格”,违反了群体、社会正常运行的规则,孩子的“出格”,折射出孩子对行为规范和世界基本规则意识的缺乏,长大后容易酿成大错。
比如,校园正常运行的规则之一是每位学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里出现了校园霸凌,那么带头霸凌弱势一方的学生则属于行为“出格”,违反了校园正常运行该有的规章制度,所以属于犯错了的范畴。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配合着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意识到错误。如果父母不讲原则地包庇孩子,不仅会助长孩子的戾气和暴力,还会给孩子传输一种“欺负别人没有错,就算是错的也不会受到惩罚”的错误观念。
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其根源一定在家庭。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行为影响作用的结果。
因此,要想教育发挥良好的教化作用,还要从小抓起孩子的“行为规范意识教育”。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方法。
言传身教的育人方法,其特点是注重感染、熏陶、涵化,通过润物无声的言语交流、行为示范,使孩子潜移默化之中主动效仿父母,自觉接受教育,达成见贤思齐的效果。与灌输式教育相比,言传身教的育人方法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法,避免了文章开头那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对立,孩子更容易接受,在不知不觉中便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什么是言传?告诉孩子怎么样做对,怎么样做不对,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这就是言传。
什么是身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孩子,这就是身教。
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BCC国际留学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