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近日,为了减少手机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教育部要求各地学校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❶非必要手机不进校。特殊情况学生家长提前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由学校统一保管手机,禁止学生私携手机以及带入课堂。
❷做好沟通桥梁。通过在校内增设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等方式解决学生与家长的沟通需求。
❸手机不能用来布置和验收作业(针对老师而言)。
❹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新媒体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改变了新闻消息、学科知识等信息内容的传播方式,形成“4A”传播,即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向社会发布任何信息(Anything)。
这种传播方式加强了知识的共享性。学生通过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在网络上自由检索想要阅读的新闻、学科知识。同时,配合MG动画等影像资料,能将物理、地理、生物等晦涩难懂的学科内容,形象又生动地进行阐释,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手机和网络带给学生的,还有“超前”的学习机会。学生在中学阶段,可以提前旁听心仪大学的一些公开课,教育资源较落后地区的学生,也有机会接触到一二线城市甚至是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当今社会,手机和电脑作为社交、工作、学习、娱乐休闲的重要工具,早晚都要会用。新时代对“文盲”的定义,不再仅仅是知识文盲,不懂普通的互联网工具与基本操作,也是现代“文盲”的标志之一。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合理、规范、适度使用手机和电脑也是必要的。家长不要“一刀切”,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机和电脑,而应根据各自孩子的自律性、学习情况等因素,合理安排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以及使用电子设备的方式。
全球性难题:如何避免学生沉溺于手机?
手机对于自律性极强、目标明确的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学习与社交娱乐一体的工具,但对于部分意志力薄弱、自控力差的学生而言,手机就是一颗危害身心健康的“不定时炸弹”。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身体发育成长,都正处于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生活中,而非虚拟的网络世界。社交、演讲、沟通、解决问题、应变、合作与领导、创新创造等能力和基本礼仪的形成,都是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如果现实世界这个最重要的环境被忽略,学生很难成长为一个身心和头脑都健全的人。
因此,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手机,是有必要的。这属于学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方式,也能降低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的风险,家长应该尽量给予支持。
学生沉溺于手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并且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不少国家都陆续采取了禁止或限制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措施,例如意大利颁布全国性禁令,对在校使用手机且警告无效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没收手机或取消期末考试资格等惩罚措施;芬兰更是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学生销售手机。
禁手机不能“药到病除”,重心仍应聚焦在学生身上
要真正解决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问题,核心应聚焦在解决学生实际需求上。
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无非出于社交、学习、休闲三个需求:
❶社交需求:联系同学、家长、朋友,主要是交流沟通
❷学习需求:阅读新闻,了解时政,观看网课、教程,做笔记、练习题
❸休闲需求:上网冲浪,看视频、玩游戏
了解学生的核心需求后,学校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添置设备,改善环境,制定校规,培养训练学生各方面素质。
例如,针对学生的社交需求,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机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供宿舍或校园公用电话,满足学生的沟通需求;
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可以添置班级电视、免费微机房、电子阅览室、电子自习室等设施和场所;
针对学生的休闲需求,学校可以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和活动类型,组建校园社团,添加兴趣选修课,不定期组织校内外活动,如校园辩论赛、校园脱口秀、姐妹校联谊活动等。
不光学校管理者,教育部相关人员也应该勤政,多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学习优秀的教学管理方法,多到国内外优质的学校现场观摩……
手机进校园只是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只靠一纸文件不能“药到病除”,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各个部门紧密配合,才能肃清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未成年群体营造一个成长学习的良好环境。
可在学生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内在的品质和习性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因此,除了对外部环境作出约束外,学校和家庭更应该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素质和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使其具备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奋斗意识和开阔的眼界、视野,而非家庭或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单打独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