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国家,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成为这个阶级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好的学校读书。”
在印度,一个人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英文,基本上等于告别了高等教育和办公室职位,一辈子以体力劳动营生。
由于殖民原因,英语在印度独立之后依然作为该国政府、商业及教育领域的强势语言。印度境内民族众多,语言复杂,各种语言或方言的种类超过19500种,根本无法统一使用一种共同的当地语言。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成为印度全国实际上的通用语,甚至是“国语”。
虽然口音怪异,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家学习英语的热情,以及开口与人交流。
另外,印度很多学校直接使用美国的原版教材,并且和欧美一流院校有直接的交流合作关系。这也是一些知名高校在西方的“受认可度”比较高的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全英语“浸润式”环境下,有大学学历的印度人的英语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方面,基础都很扎实,甚至能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这使得他们在英美等国家留学、就业的机会比同期华人多。
海外印度人与华人相比,主要有两点优势:
1、性格外向,更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能抓到更多的展示机会,给导师或者管理者留下不错的印象
2、常说英语,影响的不仅是交流方式,还有思考方式乃至文化。这可以帮助印度人到了美国后较快的克服文化隔阂,融入主流社会
中国虽有56个民族,但大家都是“同根同源”,再加上普通话的全国推广与使用,使得中国内部凝聚力更强。尤其是在国外,会形成类似“唐人街”这种较为单一族群大量聚集的模式。
而印度出于民族、宗教和种姓的差异(甚至同一种姓里,还要再细分出来高低贵贱),因此海外印度人很少因为“老家都是印度的”就倍感亲切。
长期以来,中产以上的印度人总是多选择白人社区居住,这也间接地促使了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快的进入主流社会的社交圈子。
那为什么印度人在职场上却看起来更加团结?
这也是种族、宗教、姓氏导向的结果。
海外印度人可以通过姓氏大概了解对方在印度的地位,有选择性地进行结交,然后形成家族结合,这会给海外印度人带来很多便利。例如,印度管理层更愿意招募、提拔印度人。
印度人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启示我们,学习语言,方法很重要。
方法得当,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超过大学生!BCC浸润式语言教学体系下的小学生,经过5-6年的学习,其英语词汇量和听说读写能力可以媲美考过大学四六级的学生。
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环境的“浸润”。这种“浸润”包括语言输入和输出条件、思维方式和文化感受。
语言输入和输出条件,即为孩子提供一个浸润式的学习环境,通过中外教双语授课、学生自我教学结合、欧美平行课堂(同龄人课堂)等方式,让孩子既接受语言的学习,又及时将语言用于沟通、交流,着重训练听说读方面的能力,打破传统的“哑巴式”英语学习模式。
思维方式,即孩子应同期学习东西方两种思维模式,并达到在二者之间切换自如的水平。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能看到事物的反面,增强理性思考和多样化处理问题的能力。
文化感受,即孩子应“开眼看世界”,多体验异国风光,既知道“饺子火锅”,又尝过“牛排汉堡”。人生重在体验那些从未经历过的事物,内心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BCC国际留学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