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本科申请,离不开三样东西——语言、GPA和活动经历。

活动经历是学生的软实力,往往也是影响录取结果的重要因素。

大学招生官通过活动经历,判断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潜力等综合素质。

在众多活动中,有一类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国际志愿者或国际义工类

但是,这类活动对你的申请真的有帮助吗

如果你正在考虑要不要参加这类活动,不妨先把这篇文章看完。


活动如何影响你的大学录取?


从申请者的角度来说,活动经历也是学生主动向大学招生官展示个人能力、兴趣天赋、人格品质的重要途径。

那么,申请者个人该如何把握好尺度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学招生官在看你的活动经历的时候,care的点在哪里。


作为软实力方面的证明,招生官往往更在意以下这些方面

1、这个学生为什么参加这项活动?(是发自内心还是仅仅因为大学申请需要?)

2、这个学生在这项活动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普普通通毫不起眼还是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影响他人?)

3、这个学生从这段经历中收获了什么?得到什么感悟?(这个学生是否用心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如果这个活动没有给学生带来任何收获,那Ta为什么还要参加?)

其实,活动经历本身并不能敲开美国名校的大门,尤其是当GPA等硬性条件不足的时候。

那申请人为什么还要在活动经历上下功夫呢?因为就同等条件的申请者而言,一段出色的活动经历和优秀的文书,可以给招生官留下不错的印象,有助于你获得后面的面试机会,或者conditional offer的机会,而不至于被直接拒绝。


什么样的活动才真的有帮助?


对申请者而言,有帮助的课外活动,一定是招生官认为有价值的活动

这个价值不是对招生官而言的,而是对申请者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

活动是否对学生将要学习的专业有帮助?

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

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领导力?

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没有帮助?

……


为了更好理解,


回答:小芳该怎么选?

背景描述

小芳同学很喜欢历史,从初中开始就阅读了很多关于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也经常去博物馆参观。在选择课外活动的时候,小芳是选择哈佛大学的商科类夏季活动好,还是暑假去当地的博物馆当志愿者讲解员更好呢?


往下看可查看答案

答案肯定是后一个选项。

因为招生官会认为,

小芳去博物馆当志愿者,

跟她喜欢历史的兴趣点更契合,

是她真正想做的事情,

而且这类志愿活动也体现了小芳的奉献精神和回馈社会的意识。

虽然能申请上哈佛大学的商科类夏季活动能说明学生本人很优秀,

但是不免会让招生官产生一些“负面”的想法——

这个学生明明很喜欢历史,

为什么会选择商科类的夏校呢?

她参加夏校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吧?

或者单纯是奔着哈佛大学的光环参加的吧?


看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了,什么样的活动对你才真的有帮助。

活动本身没有优劣和好坏之分哪怕是最普通的帮助社区清理街道去当地的孤儿院做义工,依然可以突出你的优点,关键是要把故事讲好把故事讲独特,而且不要让招生官一看就产生“这个学生是因为功利的原因才参加的这个活动”这类想法。


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故事讲独特呢?

你需要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也就是你去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或者叫初心,不是随大流,也不是因为申请大学的需要,而是你发现了一个问题,做这件事情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你产生了一个很不错的想法,想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正确等等。

以上这些例子都仅仅作为一个参考,并不区分孰优孰劣,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规划、取舍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如何准备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巧妙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可以考虑找专业的老师帮你规划,不仅能省事,而且成功率也会提高很多。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国际志愿者类/国际义工类活动,对美国大学本科申请有没有帮助?

回答“有”还是“没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不可一刀切。


但是可以肯定是,那种随大流的志愿者活动肯定是没有帮助的,比如交钱跟着一个团队去非洲贫困地区支教一个月,然后学生在文书里写上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帮助当地的小朋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学生如何舍不得这些老师,自己也学会了感恩、奉献。

这样的活动不是说没有意义,而是太普遍了,很多学生认为加了“国际”两字就是“独特”,就会比别人更脱颖而出。

这样的活动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会吸引招生官的眼球,他们也许会觉得“这个学生不错,有国际视野,有人文关怀”。但是当这样的“成功案例”被不断效仿、复制那帮招生官就不吃这一套了,他们甚至还会认为“你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国内支教,而要跑到大老远的非洲?这一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举这些例子不是要否定这类活动的作用,因为每年其他国家都有很多学生也参加国际志愿者项目,而且也得到了美国大学的认可。

至于如何取舍,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综合分析、决断。


有时候不能带有太强的功利性(或者说这种功利性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当你犹豫要不要参加一个项目/活动时,不妨先问一下自己——如果我不申请这所大学,我还会去做这件事情吗?

当你的回答是“Yes”的时候,你就一定能做好这件事,也能把这件事讲生动,打动在另一个国度的陌生人。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BCC国际留学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