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全球范围来考虑自己拥有的比较优势,就离不开‘走出国门看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谷贤林认为,必须通过观察、交流、学习才能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有真正了解,而身处全球化时代,留学是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角度看,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历史、政治、地理、宗教、社会、经济、习俗的人才,这一定程度上会对留学产生推动作用”。
今年8月,一张赴美留学生在上海机场排起千米长队的图片在朋友圈疯狂转发。
大家在感叹留学生的出国热情和毅力时,也对“到底是什么吸引留学生不顾一切也要出去”产生了兴趣。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出国留学人数在35万人左右,相较于2019年的70.4万人,足足减少了一半。但实际上,这部分人中只有一小部分放弃出国留学,剩下的大部分受疫情和政策影响,在国内上网课。
这部分放弃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又分为暂时放弃出国留学和彻底放弃出国留学。前者通常出于疫情考虑,距离下次出国的时间跨度一般在5年以内,大多为1-2年;而后者则更多出于两国关系和国际发展形势的考虑,一般会选择在国内大学完成计划中的全部学业。前者通常又占这部分群体的大多数。
所以,今年国际航班和各国海关开放后,一些目的地的机票仍是一票难求。
5月下旬,新东方发布了《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据统计,因疫情和各国入境政策暂留在国内的留学生中,超过60%计划在2021年回到留学国家完成剩余课程,7%计划在2022年返回留学国家;有24%的学生虽然在观望,但是他们只是在等待最佳的返校时期,而非退学或转学。
今年秋季最终走出去了多少学生,这个数据还有待统计。不过可以肯定是,“留学热”在后疫情时代仍具备多元化的发展潜力。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学通用申请系统(Common App)显示,与2020年相比,今年中国学生的申请量减少了18%。
而据新东方2021申请数据显示,英国G5(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同比2020年申请量增幅最大,其中帝国理工学院申请递交量增幅达到109.33%,剑桥大学增幅为96.72%,牛津大学增幅为84.75%。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名校的申请量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加。
美国留学申请人数下降,主要“归功于”疫情和中美关系。
安全问题成为中国留学生赴美求学的首要考量因素,越来越多的申请者选择“多国混申”,相应地带动了欧洲(主要是英国)、亚洲(主要是中国香港地区)“申请热”。另外,加拿大、澳大利亚申请人数从2000年到2020年,一直都处于上升趋势。这与移民政策、申请政策和当地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有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改革开放后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达到656.06万人。
与此同时,我国高考人数也有所增加,2021年达到了1078万人,近10年来首创新高。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加,相较于2011年的660万人,2021年已经达到909万人,10年间增加了近250万人。如果没有生育政策影响,这个数字也许还要多。
单纯从逐年增加的高考和大学毕业人数来看,出国留学的人数在疫情后也会同步增加。这些留学生跟以前的留学生又有些不一样,他们可能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国家,包括主流的英美澳加,也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亚洲、欧洲的一些非英语系国家。
从教育部近几年出台的政策来看,也会刺激一部分家庭出国留学,或者将出国留学作为一个升学备选项。除非在近10年内,国内公办大学和头部大学的数量、规模、国际排名三者中有两者或两者以上有所改善。
《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在高校留学群体中,国内“双非”院校的学生占比最大,达到50%,来自双一流高校/985/211高校的学生占比也高达35%。
由此可见,中国学生仍比较注重名校情结,希望通过留学的方式实现学历“升级”,这可能跟市场就业竞争有较大的关系。
《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还统计了7年来意向留学生家长群体的学历背景,发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逐年上升,2021年达56%;拥有海归学历背景的家长占比逐年攀升,2021年达12%。家长群体高学历的占比持续上升。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吸引留学生不顾一切也要出去?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因为这其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目标明确的,有多少人是“被迫”的,谁也说不好。
相反,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留学生?我们的企业、科研机构如何吸纳、留住更多尖端人才?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BCC国际留学辅导”